2000年5月,新疆且末县教育局领导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保定学院招聘人才。当时的大学生还包分配。曾经在别的省市吃过“闭门羹”的他们,没想到保定学院的学生却如此踊跃,几十、上百人报名。本来只准备招聘7、8个人,但学生们的踊跃让且末县的领导喜出望外,立刻向县委请示追加名额。 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下来15名品学兼优的同学。这其中有的是放弃了内地多家中学的录用,有的是放弃了到河北师大上专接本的机会。就要出发了,学校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伴着师生们的鲜花和掌声,带着母校的牵挂与鼓励,他们收拾好行装,带上户口,远赴祖国的西北边陲。临行前,同学们来到了学校的“七·六”烈士纪念园,在肃穆的纪念碑前,庄严地举起右手,面对着鲜红的党旗,立下奉献祖国的铮铮誓言。 保定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厚重的校园文化和校本传统教育在每位学子心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七六”护校斗争和先烈们追求真理,爱国奉献的精神给了学生至真至爱的影响。政教系毕业生苏普在写给母校的信中这样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新生看了一部电视片《丹心》。电视片中,二师学生贾良图1931年冬为贫苦孩子上课的情节让我们记忆深刻。如果说‘启钥民智’是当时先辈们的理想追求,那么服务西部就是现在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 在他们精神的感召下,两年后的8月,保定学院的10名学子又要出发了。“到西藏教书去”——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更加遥远的日喀则,一个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刚一落脚,大家才开始意识到高原反应的可怕,头晕、呕吐、呼吸困难,身体的强烈不适让他们纷纷倒下了,休整了几天都打不起精神。送行的老师一再推迟回校的行程,他们心疼学生,因为学生们是来这里扎根的,未来漫长的日子里,他们要经受多少痛苦和考验啊! 学子们远赴西部,但从未走出母校关注的目光。学校把他们的事迹制作成电视片《到西部教书去》,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那之后,每年都会有学生受他们事迹的鼓舞,报名奔赴西部,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去奋斗。学校设立了“西部支教爱心救助金”,对在西部基层任教学生的工作生活给予支持和帮助。各系组织开展了看望支教学生父母的敬老孝亲活动。每年新年,在西部工作的毕业生都会收到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他们写的慰问信和系里老师的祝福。2006年、2012年学校领导多次亲赴新疆且末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同学,带去全校师生的问候。 2013年10月31日,新华网以《情动沙漠 红柳育人》为题,关注我院毕业生扎根且末十余年的感人事迹;2014年1月15日,《光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了《安放西部的青春与梦想》的通讯,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和跟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市长马誉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国英相继作出批示,高度评价了我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优秀事迹和奉献精神。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我院老校友师昌绪先生看了报道之后,在病房中给西部支教的同学们写信,他说:“看了你们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事迹,很感动。你们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而且还用自己踏实的努力,教育影响着下一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不动摇,不退缩,坚守着理想,这点难能可贵。我今年95岁了,一生经历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强大,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的实现,不是靠投机取巧,必须是实干,我想这个很关键。希望你们年轻一代继续努力,服务祖国,奉献人民,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著名数学家、我院签约院士王梓坤先生看到报道后,对我院领导表示:“这些学生放弃了内地优越的生活条件到艰苦的地方去,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赞赏,这是学校和老师培养教育的结果。西部地域广阔,需要人才,更需要这种精神。”河北省民建主委、省政府副省长秦博勇在看过《河北日报》的相关报道后写下读后感:“保定学院毕业生扎根西部支教边疆的事迹非常感人!他们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了人生壮丽乐章,是新时期的青春之歌。保定学院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培养了学生的赤子情怀和奉献精神,形成了一届又一届支教队伍,薪火相传。感谢保定学院培养了这些优秀的学生!感谢莘莘学子们为支教边疆做出的巨大贡献!”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群体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敬业奉献好人集体”,省委文明委、省委教育工委、市委、市政府授予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群体先进荣誉称号,在全国、全省、全市开展学习活动。3月12日学院党委连续组织了三场事迹宣讲会,在场的几千名师生,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宣讲会结束后,会场里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3月23日,司会平作为西部支教优秀群体代表,应邀出席“中国梦·赶考行”省级领导集中教育学习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受到省领导的赞誉和《光明日报》总编何东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当得知自己受到了社会各界这样的关注后,在西藏南木林县中学任教的中文系毕业生岳刚给母校的信中这样写道:“此时此刻更加铭记母校的育人之恩,更能领悟当初在校读书时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带给我们一生的力量。我为自己十几年前的选择而无悔。我可以自豪地对女儿说,爸爸在西藏教书,爸爸为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做了自己的贡献。我还想对养育我的故乡说:我是河北人民的儿子,我也是西藏人民的儿子!” 一代代的学子们就是这样选择西部,选择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时间是最有力的证明,他们用自己十余年的坚守印证着,安放在西部的青春与梦想,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华。
|